什么是客体恒常性缺失?
什么是客体?
是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
什么是客体恒常性?
即使长时间看不到父母,也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,不会因为暂时的分离就改变,这就是客体恒常性。对物体在各种条件变化下保持本质不变的理解,这与客体永存性相比,其认知的复杂程度和要求都更高。
什么是客体恒常性缺失?
比如,在恋爱关系中,如果一方因为另一方偶尔没有及时回复消息,就立刻觉得对方变心了,不再爱自己了。
再比如,孩子在母亲离开身边一会儿时,就哭闹不止,认为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。
又或者,一个员工因为领导某次没有表扬自己的工作成果,就认定领导不再认可自己的能力,以后也不会再重视自己。
客体恒常性缺失产生的原因?
早期成长环境不稳定、个人性格敏感焦虑、重大挫折打击、认知偏差以及社交和情感调节能力不足
-
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概念,皮亚杰提出,克莱因发展,偏执分裂心位发展到抑郁心位的中间地带,整合好与坏的关键自我功能。
-
2岁以后,如果无法稳定的内化妈妈的形象或者特征在心里,就会一直徘徊在这个共生——个体化分离的阶段。
和边界感有关,投射,投射性认同,贬低,都是属于它引申出来的常用防御机制。
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整合,只不过程度不同,可以说这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发展的功课,[旺柴]在外部强刺激情况下,即使一个客体恒常发展比较好的人也容易回到不恒常状态,严重的使用非好即坏的分裂防御机制,以调节认知失调。
-
隐形的,评判与自证,的行为,也是这个原因,不接受自己的暗黑面,想尽办法都要认为自己是好的,不是坏的,善良的,不是伤害的。
-
想尽办法把别人放坏人位上去,或者让别人情绪崩盘歇斯底里,让自己稳坐好人位,还以为别人好的名义,这种情况生活中非常常见,都和那部分有关,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导致客体恒常性的缺失,然后客体恒常性缺失导致自我功能发展不足,导致无法整合好坏的对立,导致评判,自证,抓取,道德绑架,甩锅等行为来防御。
两方的人针对一个事,一定都有自己需要负责的那部分,各自承担好各自的责任,这个事才可以更好地被解决。而这个事如果是自己的主要的事情,那主要负责人也是自己。
这个逻辑套用到小伙伴的情况上来,如果咱们的那部分做好了,那部分责任承担好了,结果应该是对自己的生活是有掌控感的,如果还没有掌控感,一定程度说明属于咱们的那部分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,这些问题,要么自己看,要么别人帮我们看到了,我们自己采取行动。
水平比我们高的人,最多的只是帮我们更好的看清这个事情,给到一些支持,最终,最终我们还是需要去自己行动的。
当我们勇敢的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的时候,其实也就掌控了自己的生命,生命是自己的,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和主角,当然这对于心力还不够的小伙伴们来说,会很难,但,这就是人生,难,不代表就要放弃,难不代表就做不到。
比如我们做了我们的这部分,给到精神上的鼓励也好,事情上的分析也好,这些是我们可以做的,能一定程度做到的,拥抱一定是双方都张开手才能抱紧对方的,你要,你必须,你一定得张开手,才能完成这个拥抱。
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本自具足,反求诸己。我们早就从先辈前人们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答案,这些宝藏,当我们真的主动伸手去触碰,去拿起的时候,才是真正的收获了来自先辈们的宝藏。
如果本来可以,为什么不呢?
王科
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