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客体恒常性缺失?
什么是客体?
是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
什么是客体恒常性?
即使长时间看不到父母,也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,不会因为暂时的分离就改变,这就是客体恒常性。对物体在各种条件变化下保持本质不变的理解,这与客体永存性相比,其认知的复杂程度和要求都更高。
什么是客体恒常性缺失?
比如,在恋爱关系中,如果一方因为另一方偶尔没有及时回复消息,就立刻觉得对方变心了,不再爱自己了。
再比如,孩子在母亲离开身边一会儿时,就哭闹不止,认为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。
又或者,一个员工因为领导某次没有表扬自己的工作成果,就认定领导不再认可自己的能力,以后也不会再重视自己。
客体恒常性缺失产生的原因?
早期成长环境不稳定、个人性格敏感焦虑、重大挫折打击、认知偏差以及社交和情感调节能力不足
-
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概念,皮亚杰提出,克莱因发展,偏执分裂心位发展到抑郁心位的中间地带,整合好与坏的关键自我功能。
-
2岁以后,如果无法稳定的内化妈妈的形象或者特征在心里,就会一直徘徊在这个共生——个体化分离的阶段。
和边界感有关,投射,投射性认同,贬低,都是属于它引申出来的常用防御机制。
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整合,只不过程度不同,可以说这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发展的功课,[旺柴]在外部强刺激情况下,即使一个客体恒常发展比较好的人也容易回到不恒常状态,严重的使用非好即坏的分裂防御机制,以调节认知失调。
-
隐形的,评判与自证,的行为,也是这个原因,不接受自己的暗黑面,想尽办法都要认为自己是好的,不是坏的,善良的,不是伤害的。
-
想尽办法把别人放坏人位上去,或者让别人情绪崩盘歇斯底里,让自己稳坐好人位,还以为别人好的名义,这种情况生活中非常常见,都和那部分有关,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导致客体恒常性的缺失,然后客体恒常性缺失导致自我功能发展不足,导致无法整合好坏的对立,导致评判,自证,抓取,道德绑架,甩锅等行为来防御。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